top
请输入关键字
央视《新闻周刊》:捐献之爱,另一种永生
2023.04.13
0

4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播出了人体器官捐献专题报道,关注另一种永生。

白岩松:在清明前后,注意到这样两条新闻,一个是在北京选择离世亲人骨灰撒海方式的登记已经排到了2025年;另一个新闻是截至2023年4月,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经超过616万人,也就是近两年多的时间登记人数超过了前10年的总和,而且还超了不少,这两个新闻都在用数字说明国人生死观和生命观的快速变化。

图片

白岩松:围绕着清明节,人们发现在媒体上看到了更多对于器官捐献者缅怀的报道,而且据统计,全国各地已建成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场所超过200处,这背后都是怎样的故事和现实,让我们一起了解另一种永生。

图片

高俊帆家人:“生命的延续有两种存在的方式,第一种就是人身体的死亡,还有一种就是当这个世界上跟他所有连接的人都消失了。因为我们也是这种破碎的家庭之一,我们是特别能够感受到的,如果能够去挽救更多的家庭,这个意义会放大。”

图片

张英姬:“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是一个充满大爱的事业,是值得我们去积极宣传和传颂他们高尚举动,因此,每年清明前后,我们都会举办缅怀纪念活动。”

图片

张英姬:“生死观的进步,推动着捐献事业的发展,因为这与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念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样一个让生命再次绽放的理念。”

白岩松:2015年的1月1号开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来源,也就在那一年,中国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2766例。到了2021年,这个数字增长到5272例,世界排名第二。发展虽然很快,但相比我国每年约三十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来说,这个数字又显得远远不足。而这种不足,也恰恰记录着每一个有机会获得捐献器官的患者,都像是人群当中的幸运。

图片

吴玥:“手术出来的时候,医生要我摘氧的时候我是有点抗拒的,因为我怕自己喘不上气,但医生说你的肺适应地非常好,你可以尝试自主呼吸了。离开氧气管自主呼吸的那一刻,就觉得第一口空气真的无比的珍贵,那种自由的感觉非常非常的幸福。”

图片

白岩松:吴玥是幸运的,也正是因为这种幸运,她投身到了人体器官捐献的发展进程中,成了一名阳光灿烂的志愿者,感染着很多人,启发着很多人,更让我们明白如果这种幸运能降临到更多的有需求的患者身上,那该是多么阳光灿烂的事。

白岩松:这几年,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登记人数不断地创新高,一转眼就过了六百万,但是有了志愿捐献,一旦发生意外,就能立即手术吗,还真没那么容易,为此我们又该怎么办。

图片

林建锋:“调研发现,80%的人接受将标识放到电子医保卡上,医生可以第一时间看见。明确捐献意愿后,家属签字压力也小了许多。”

图片

林建锋:社会需要继续对捐献之爱进行褒扬和集体缅怀,无偿和自愿是原则,但不排斥对捐献相关者施以人道关怀,进一步助推公众观念和认知更新。

白岩松:面对人体器官捐献这项事业的发展,我们既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耐心是说它得以发展的基础一定是国人生死观的不断进步,而这不可能很快完成转变,我们要有耐心,而另一方面一定要有信心,社会的整体进步必然带来人们相关观念的转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