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4时48分,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随着心电监护仪的绿线慢慢拉成直线,出生237天的喜乐(化名)离开了人间,“他真的特别爱笑。”这是几乎所有医护人员的印象,这个今年1月18日才来人间的宝宝,虽然多数日子在病床上度过,但生命终点他留下了最暖的礼物——爸妈决定把他的遗体捐给杭州医学院,供儿童疾病研究。
“本来想捐器官,让他换种方式活着。”喜乐妈妈是护士,比谁都懂器官捐献的意义,可孩子病重太久,器官衰竭,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夫妻俩垂泪说,“我们深知医学的局限性。自己淋过雨,所以希望也能帮别人撑伞。就算救不了当下,也要给后来的孩子留希望。”
▲喜乐生病后吸着氧气躺在妈妈怀中
浙大儿院CICU主任施珊珊介绍,孩子得的是肺静脉狭窄,在外院做完手术没有好转,多次病危送来医院,后来呼吸衰竭、肺出血,医务人员拼尽全力,还是没留住。
这些血管窄了,宝宝有多难?肺静脉是肺部“净化”完的血液,回心脏的通道,一旦变窄甚至堵死,就像水流被卡在半路,肺部淤血、肺动脉高压跟着来,宝宝会呼吸急促、吃奶呛咳、反复肺炎,严重时心衰,这种病在婴幼儿中不算常见,却很凶险。手术是主要办法,但血管太细,术后容易再狭窄,不少孩子要多次治疗,预后因人而异,正因如此,每一份研究标本都像“钥匙”,可能解开疾病密码,让以后患有此类疾病的患儿,获得新生的希望。
9月16日,杭州医学院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没有喧嚣,只有敬意。
▲妈妈写给喜乐的信,字字泣血又温暖有力
喜乐成了一名“大体老师”,这个仅仅来人间237天的小天使,哭过、痛过,也笑过。未来,他将用小小的身体,为更多孩子带去希望。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浙江新闻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