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器官捐献者如同大漠中的胡杨,是生命的奇迹。那是一种历经岁月和风沙的坚韧,守护着大漠中的一片片希望。
10月15日上午,2025年“大漠胡杨·生命礼赞”公益健步行暨吴玥纪念树设立仪式在额济纳旗举行。本次活动的目的是将运动与大漠胡杨不朽精神的融汇贯通,进一步做好对捐献者家属、移植受者、协调员和志愿者的关怀服务,展示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同时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棵胡杨,一个永恒的约定
活动中最令人动容的环节——“吴玥纪念树设立仪式”。
十月金秋,额济纳的胡杨林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成片的胡杨褪去绿意,换上鎏金铠甲,每一片叶片都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在这片象征着生命坚韧与永恒的土地上,活动现场为吴玥设立了一棵纪念树,以此纪念她像胡杨般顽强、永恒的大爱精神。

相关领导为纪念树揭碑,参加活动的人员在纪念树上留下对吴玥的深切思念与对生命的真挚寄语,吴玥父母伫立树前,难掩情绪,久久不舍离开……

这棵胡杨,从此不再只是一棵树。它将成为一座不朽的生命丰碑,见证着爱与奉献的生生不息。
为什么是胡杨?
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它所体现的生命之顽强,和器官捐献生命接力、生命永续的理念高度契合。面对生命终点,人体器官捐献者未曾选择沉默消逝,而是以捐献器官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024年,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持续推行“大漠胡杨·生命礼赞”公益项目,为全国器官捐献者种植一株胡杨,以“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胡杨精神致敬生命永恒。把“生命教育、生态修复、文化传承”集于一体,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和阿拉善盟“心之所往、向善而行”文化品牌深度融合、倾力推动。
而吴玥,正是这场公益实践中最鲜活的参与者与传承者。
吴玥:用生命点亮生命
2025年7月10日下午三点,吴玥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如她生前所愿——“平静、从容,带着对生命最后的敬意。”
她将遗体捐献给南京大学医学院,眼角膜捐献给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角膜库。这是她留给世界最后的礼物,如“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曾给予她的那样。

26岁以前,吴玥像所有女孩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大学、谈恋爱、工作,普通平凡倒也一路顺利。然而,突如其来的发烧将她送入了ICU,她被诊断患上了淋巴管肌瘤(LAM)这种肺部罕见病,且已到中晚期。此后,病情的不断加重使她基本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历经病痛的折磨后,2013年8月31日,来自桂林的“放牛小弟”捐献的肺,给了她第一次新生。2018年10月30日,她又接受了第二次肺移植,“三十同学”的肺陪伴她继续前行。术后感染、高烧、持续呕吐……命运的考验从未停止,但她却以惊人的毅力一次次闯关成功,甚至报名参加中国移植运动会女子400米比赛。
经历过至暗时刻,更懂得光明的珍贵。2017年8月31日,第一次移植四周年,她登记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之后,她走进彩虹中心陪伴患病儿童,站上演讲台鼓励女性成长,作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特约编辑,用文字感染读者。2021年,她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身份为“一场特殊的器官‘移植’”代言,呼吁爱心人士捐种胡杨,守护“地球的肺”,也守护每个人的肺。
她说:“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之前,能够照亮这人间的一星半点,也是我所能做的了。”

如今,在额济纳的胡杨林中,吴玥有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春去秋来,这棵树将在这里生根、成长,见证生命的绵延不息。正如吴玥所相信的:“只要被记住,就没有真正的离开。”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这片胡杨林还将迎来更多以捐献者之名种下的树。一座座无言的纪念碑,一片片寄予思念的生命林,当风穿过胡杨,沙沙作响,就仿佛那些离去的生命未曾远行。
他们的爱如胡杨,千年屹立。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