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云南省正式实施《云南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各级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规范管理,遗体捐献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群众知晓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2月7日都市时报刊发了《时报与省红会联动,帮有69年党龄的90岁老人邵国存达成心愿——完成遗体捐献登记》,不少读者拨打时报和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电话,咨询登记遗体捐献。
2月7日,89岁的退休军人陈三喜老先生看到报纸后,拨通了时报热线,表示他也愿意进行遗体捐献志愿登记。8日下午,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上门为陈老先生完成登记。
“去世后还能为人民服务,是件光荣的事”
陈三喜出生于1934年,老家在浙江绍兴,1955年入伍,是一名有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1983年调到昆明后在此定居。“十多年前我就知道可以捐献遗体,当时还和子女说过这事。”
他不愿意走了还给子女添麻烦,更希望能给社会做一份贡献。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事,但如果去世后还能为人民服务,是件光荣的事。我不希望有追悼、火化、埋葬、祭扫这些复杂的流程,将遗体捐献出去,既简单,又可以为医学研究做贡献,何乐而不为。”
“你看,我登记遗体捐献了”
这些年,陈三喜一直惦记着遗体捐献登记的事,也因此一直不同意买墓地。“我父亲对这件事特别坚持,作为子女,我们虽然舍不得,但是也尊重老人的意愿。”陈三喜的女儿陈女士说。
陈三喜每天都会到楼下的活动室看报,2月7日,他像往常一样翻开都市时报,看到了邵国存老先生完成遗体捐献登记的报道,陈三喜眼前一亮。“这篇报道给我很大的触动,这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所以赶紧给你们打了电话。”
▲陈三喜老先生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按上指印
登记完成后,陈三喜老先生拿起登记卡反复端详,笑得格外开心。这时一位邻居走了过来,陈老先生立马拿起登记卡迎了上去,激动地说:“你看,我登记遗体捐献了!”
2月9日一早,77岁的刘峰老先生拿着一份都市时报,来到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我看了时报这两天的报道,很受触动,所以就来了。”刘老先生说。
▲刘峰拿着都市时报到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行登记
退休前,刘峰是一名工程师,如今已有40年的党龄。多年前,刘峰就了解过遗体捐献,与老同学聚会时也经常聊起这个话题。“这是一件好事,既能为社会做贡献,又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前几天,刘峰还看了一部关于人体器官捐献的电影,“如果我再年轻些,还可以把器官捐献也一起登记了。”
▲刘峰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
虽然一直有捐献的想法,但此前并不了解登记的渠道,这个想法便搁置了。直到最近,他看到都市时报的报道。“时报报道了《云南省遗体捐献管理办法(试行)》从2023年2月1日起施行,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后来,我又看到90岁邵国存先生登记的报道,很感动,所以第一时间打了报纸上刊登的咨询电话,并与工作人员约好时间来登记。”
现场,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为刘峰详细讲解了捐献的相关事项,并指导他填写了《云南省遗体捐献登记表》。刘峰慎重地在表上签上名字、按上指印。“我终于实现心愿了。” 刘峰高兴地说。
▲刘峰完成遗体捐献登记
9日上午,昆明的李女士也拨打了时报热线咨询遗体捐献的事。“我今年55岁,登记捐献遗体的想法已经有10多年,但一直不知道登记和捐献渠道。”李女士说,她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如果把遗体捐献出去,能为医学研究做贡献,帮助医生更好地攻克疾病,让后人受益。
云南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每天接10多个咨询电话
“自从与都市时报联动,为老人办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的报道刊发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最近,我们每天都能接到10多个咨询电话,大家的登记意愿都很强烈。”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负责人李云会表示,这不仅说明了邵国存等人的精神感动了更多的爱心人士,鼓舞更多人参与其中,也说明遗体捐献工作得到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和认可。“感谢各位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因为你们的大爱,遗体捐献这项公益事业才得以不断推进。”
李云会介绍,接下来,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一定秉持“自愿无偿”的原则和理念,紧紧围绕“宣传动员、捐献登记、捐献见证、人道救助、缅怀纪念”的五大工作职能职责,稳步提升红十字会参与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社会认知度,取得全社会对遗体和器官捐献更广泛的认同、参与和支持,推进云南省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云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