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90后”博士重获新生,无比感激“捐肝恩公”
2024.06.19
0

descript

▲器官移植是器官衰竭患者延续生命的有效手段

“人生何其无常,三十载已过去,如今的我竟然只能躺在病床上等待肝移植。不知道能不能闯过这道关卡……”2023年9月8日,小翟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瞅瞅手上的腕带,望望窗外的天空,心情无比沉重。刚过而立之年被查出肝衰竭,这位90后历史学博士感叹造化弄人。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不幸的小翟又是幸运的,经过几个月的等待,他匹配到了合适的肝源,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长达8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小翟迎来新生。很多次,他念起素未谋面的“捐肝恩公”,内心无比感激。

descript

▲小翟在微信朋友圈感叹人生无常

“90后”博士入职体检遭受沉重打击

如果不是那次入职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小翟博士毕业后的人生之路大抵是这样的:顺利进入河南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继续历史学方面的研究和创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小翟出生于河南濮阳一个普通农家,从小爱读书、爱钻研,是周围人眼中的“学霸”。通过高考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深造,本硕博连读,2021年6月,小翟被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圆满完成课程学习等任务之余,小翟还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奋笔疾书,参与完成了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左宗棠》、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著全译丛书《读通鉴论》的创作,共计200多万字,广受好评。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走上工作岗位大展才华之际,命运却跟他开起了残酷的“玩笑”——“2021年5月,我就跟河南一所大学谈好了,工作安排、相关待遇都定下来了。6月,我在入职体检后,发现了肝功能异常。”5月8日,在郑大一附院肝胆胰与肝移植外科病区,前来复查身体的小翟回想当年,苦笑着感叹“人生无常”。从新乡到郑州,再到北京,他历经多次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很受打击。“我懂些医学知识,知道这个病到了失代偿期就很难处理了,几乎没有逆转的可能。”他抱着一丝希望进行了半年的保守治疗,不料病情加重,腹水严重,还出现了脐疝,“医生说要想活下去,必须进行肝移植。”

descript

▲小翟无比感激捐献者的大爱托举 


“我要好好地为‘两个人’而活”

2023年9月15日,饱受病情折磨的小翟住进了郑大一附院,经过一系列检查,确定可以进行肝移植手术,开始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排队”,等待合适的肝源。等待的日子,他觉得每一天都很难挨,心情灰暗又压抑,“临近春节,很多病友都回家了,我还留在病房等待……”今年3月30日,等待六个半月后,小翟幸运地匹配到合适的肝源,进行了肝移植手术。经过术后休养,身体明显好转,精气神都好多了。每天下午,他都会走上几公里,这在病重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从2023年夏末到2024年春末,历时9个月的住院时光,终于将在今天暂时画上休止符了。无比感激素未谋面的捐肝恩公、妙手仁心的医生护士、朝夕相伴的亲人、关怀备至的师友,以及其他给予帮助的好心人,没有你们,我根本没有机会走过这一轮漫长的四季,迎来新生。”4月22日,肝移植恢复后,即将出院的小翟,看着病房里亮丽的彩色气球,以及窗外的蓝天、绿树和高楼,内心充满感激。“我知道,我有做这个手术的机会,是另一个生命在即将沉没的最后时刻,托起了我的生命,是这位好心人以及他的家人慷慨高尚的决定,挽救了我,我很清楚能走到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小翟对这一切充满感激。由于“双盲”原则,他不知道这位“捐肝恩公”是谁,内心深处一次次感念这个大爱捐献的生命,在他即将坠入生命之湖时用力托举,帮他迎来新生。

如此大爱,何以为报?小翟说,最好的回报方式就是照顾好身体,尽己所能回归正常的生活,活出更加精彩的人生。他希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回到母校继续读博士后、搞科研,为社会贡献才智,“我要好好地为‘两个人’而活。”


病床上等待移植的重症患者

小翟曾经经历的焦灼等待,同病区的肝衰竭病人丁先生等人正在经历着。

descript

▲病情加重的丁先生在等待

5月8日早上,丁先生洗漱时咳出一口血,让陪护他的爱人无比揪心,“情况很紧急,可除了等,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丁先生是一位IT工程师,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和单位的骨干,他经常没日没夜地忙碌,直到有一天突然吐血,吓得不轻。第二天,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肝硬化失代偿期。医生说,想延续生命,需要进行肝移植。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基本上每月都在医院进行治疗,长期跟病魔做抗争,随着胆汁侵犯到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病情也越来越严重。在系统“排队”后,他一直在苦苦等待合适的肝源。“很焦急,也很不安。我知道,是器官捐献者和家属的无私大爱,才能给我们这些重症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编审:侯峰忠;编辑:齐悦臻;资料来源: 大河报·豫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