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王肃选择进入高速公路系统工作。
从最初的案件查处员,到后来的副站长,他是领导口中“扛得住”的干将,是同事心里“信得过”的伙伴,曾获得“先进工作者”及“身边的好人”等荣誉。
一次现场工作,因意外的头颅外伤,他被就近送医,但经过半年全力救治,也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当医生告知王肃的生命已不可逆转时,巨大的悲恸几乎将他的家人吞没。这时,妻子想起,多年前王肃曾与她共同签署了器官捐献志愿书。她泪如雨下,嗓音却很坚定:“这是我们在2019年一起做的决定。他说过,能帮到别人,是福气。”在万般不舍中,她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决定,得到了王肃父母最深切的理解。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很清楚健康的器官对于器官衰竭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母亲说:“儿子,做得对,那是生的光......你的思想境界,是妈妈的骄傲,妈妈向你学习,也要做生命接力。”而一生刚毅、曾经参加过对越反击战的老兵父亲则是无声的赞许。
几天后,他的父亲和母亲也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器官捐献意愿登记表。
2025年8月15日清晨,王肃的生命重新启程。他捐出的肝脏、心脏、两枚肾脏和两枚眼角膜,为四位陌生人点燃了重生的火种,让两位眼盲患者看到光明。
“王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曾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让他希望在这个和平年代里像爷爷、奶奶那样为人类、为社会做点什么。”母亲的话,让我们对这个家庭再次心生敬畏。
他的名字终将归于寂静。然而,那些受捐者每一次凝视晨曦中的绿叶,每一次在球场上奋力跃起,每一次畅快呼吸雨后的空气......都是王肃留给世界的记忆和馈赠。微光成炬,馈赠永恒,这是平凡生命对世界最后的致敬。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