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90 岁 “镜面人” 藏了 30 年的心愿:把 “特殊” 的自己留给医学!
2025.11.03
0

“藏了30多年的心愿,终于算是了了。”90岁的李大惠签下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后握着老伴冯玲亚的手说:李大惠做出身后捐献遗体的决定,让不少亲朋好友很震撼。

“我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受捐单位和医学专家能够用好我这副身体,为医学研究作点贡献。”近日,在浙江杭州钱塘区义蓬街道仓北村,老人握着笔,指尖微微用力,在遗体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图片

▲李大惠签署志愿书

一场手术埋下的心愿 跨越三十年终成真

“镜面人”,医学上称为内脏反位,胸腔腹腔内的主要器官与常人呈镜像对称,发生率约百万分之一。虽然早已了解到自己的心脏位置与常人不同,但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特殊”,是在1993年的一场意外中揭开的。

图片

▲左2为李大惠

那年,李大惠因急性阑尾炎突发腹痛,被紧急送往医院。麻醉生效后,医生划开腹部却傻了眼——本该在右下腹的阑尾,竟然藏在左下腹。“当时手术室里一下子围过来好几个实习医生,都说从没见过这样的情况。”李大惠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图片

手术顺利完成后,“把遗体捐给医学研究”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

“年轻时学机械制造,总想着怎么让机器更有用;后来教书,盼着学生能成器;现在老了,别的帮不上忙,这副‘不一样’的身子骨,或许能给医生们提供点研究价值。”李大惠的想法很纯粹,可在三十年前,遗体捐献的接收渠道并不通畅,他多方打听,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机构,这个心愿只能暂时搁置。

今年,在各方的协助与联络下,他最终完成了这份夙愿。

在讲述自己决定捐献遗体的这件事后,李大惠从客厅角落里掏出了一本书,书名是《离世前的回眸与自白》,是他的人生自传。他拍拍书说,身后事已经都安排好了。

很多年前,李大惠就开始思考“死亡”。他说,自己不害怕死亡,怕的是没法好好与大家告别。

图片

▲李大惠写的人生经历,《离世前的回眸与自白》。谢春晖/摄

李大惠准备了两份礼物,一份给社会,一份给自己的小家。“捐献遗体是给社会的,而这本自传是留给后人的。”他说。

反向的内脏,正向的人生

图片

▲李大惠及其妻子冯玲亚

李大惠的人生,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看似“与众不同”,却始终循着“奉献”的轨迹前行。

青年时期,他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远赴江西求学。课堂上,他传递知识的星火;实验室里,他练就过硬的本领。

中年时,围垦热潮席卷钱塘大地,李大惠主动请缨,奔赴围垦一线。“当时条件特别苦,但是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改造家乡上,再多的辛劳都是值得的。”那些年,北京、上海、西安……他的身影穿梭在各地之间,反向的心脏在胸膛里有力跳动,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机械力量。

平日里的李大惠,是个把日子过得充实又温暖的热心人。退休后的他生活格外有滋味——揣着摄像机记录下四季风光;坐在电脑前敲打文字,记录岁月里的点滴感悟;熟练用微信和亲友唠家常、分享生活趣事。“老李这个决定,我们一点都不意外。他说这是他能做的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全家都支持他,为他骄傲。”冯玲亚语气里满是敬佩。

医学视角下的特殊馈赠 安全提示记心间

图片

对医学领域而言,李大惠的遗体有着特殊的价值。“‘镜面人’是罕见的先天性变异,其内脏结构的镜像分布,能为解剖学研究、临床手术方案优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多数“镜面人”生理功能正常,生活与常人无异,其成因与胚胎早期纤毛功能异常有关,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出现慢性呼吸道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镜面人”的医疗安全尤为关键。由于内脏位置相反,一旦突发阑尾炎、心梗等急症,疼痛位置与常人相反,极易导致误诊。专家提醒,确诊者应在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自身情况,最好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内脏反位情况,避免延误治疗。

“年轻时为社会发光发热,老了还想着为医学研究作贡献,李老先生的大爱令人动容。”义蓬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老人的事迹传递了无私奉献的正能量,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编辑:陈祥诚;资料来源:大江东 潮新闻)